無論是哪一種材質或織法,紡織品最後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時最受人關注的常在顏色及圖案上。
自西元前3500年開始,人類就已經知道如何將顏色呈現在織物上,包括植物染、動物染以及礦物染,而天然染色的技藝,一直到西元1856年被英國的化學家 WH Perkins 突破防線!
Perkins 18歲時在實驗室裡研究奎寧時(註1),無意間發現了「苯胺紫」,他發現這種物質不易脫色,適合當染料,由於當時的染料都很昂貴(註2),製造過程勞動密集,因此在正值工業革命中的英國,這個新產品竟輕易成功了(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)。合成染料因此提供廉價且不褪色的新選擇,其明亮且容易複製的特色,很快的就全面取代天然染色。西元1870年由德國化學家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用靛紅與三氯化磷反應並進行還原,成功合成了靛藍色合成染料,自此之後終結各國傳統天然染產業(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),時至今日,全球合成染料大約有7000多種,經常生產使用的約有2000多種。
合成染料雖然廉價且方便,但化學合成染料卻對環境及所有生物都有不良的影響。
染料裡的化學物質包括了:硫、萘酚、硝酸鹽、乙酸、酶鉻化合物等,而重金屬如銅、砷、鉛、鎘、汞、鎳、鈷以及某些輔助化學品,這些都使染色廢水具有高毒性。存在於水中的其他有害化學物質包括了:甲醛基染料固定劑(定色)、氯化去污劑(漂白)、基於碳氫化合物的軟化劑(軟化),這些有機物質均是不可生物降解的,許多消毒劑特別是氯反應並形成副產物(DBP’S),這些產物通常具有過敏反應或致癌性。
若是這些廢水未經處理排至溝渠或河川,有色的油性染渣將覆蓋在水面上,導致原本擁有自淨能力的活水及河川中的生物死亡;若這些廢水在農業灌溉溝渠裡流動,則會影響到灌溉水的品質,使其不適合人類食用。
台灣彰化農田旁溝渠
而工作室開始轉往關注快速成衣污染的議題,也正是因為當時在三峽租地學習耕作的那些年,在三鶯樹交界的農地旁目睹鮮豔色彩的廢水排放,真正意識到週邊染整工廠對農漁作物的危害,回頭檢視過去在成衣行銷的工作內容,無非不是駱駝背上一根根的稻草,在壓垮之前,反思是否還有機會從哪些環節裡減輕傷害?
新北市三峽溪和大漢溪的交會處 / 攝影: 詹侑紘
160多年來,合成染料重塑了紡織業的發展,也成為大量製造成衣產業鍊中不可或缺的一塊,在上週的文章( https://lihi.vip/bnx9g )裡,紐約時報(NY Times)的時尚總監Vanessa除了駁斥「時尚業是世界第二大污染行業」外,該文也提到了「全球約有20%~25%的化學品被用在紡織染整產業」。因此近年來,全球都開始了天然染料的復興運動,許多國家除了是想找回因化學合成染料而消失的傳統工藝外(如:台灣),也同時為了對抗化學染料的大量污染。
但,天然染料是否就是污染的解方呢?下一篇來聊聊這幾年接觸與學習天然染色的觀察。
— — —
【註1】奎寧(法語:quinine),又稱金雞納霜,化學上稱為金雞納鹼,分子式C20H24N2O2,是一種用於治療與預防瘧疾且可治療焦蟲症(拉丁語:Babesiosis)的藥物(維基百科)
【註2】過去的染料為天然染,即植物染、動物染以及礦物染,勞力的密集與作物、採礦等產量不定,天然染料從古至今都是較為昂貴的紡織材料之一。
Bình luận